前打竿配重尾塞的個人看法

配重尾塞,不一定需要,很多人中毒太深了,買新的竿子,不先玩一陣子看看、熟悉買的竿子、知道人家日廠出廠的設計,就一直在找配重。 感覺起來不加配重就釣不到魚,新竿沒下水幾次就在找配重,有一票人很瘋配重,什麼竿都在配,閃技、彩虹竿都在配! 每個人的想法、觀點不同,也不好論誰正確、誰不正確,我就我個人的看法提出來哈啦一下。



配重尾塞的概念就是力矩的概念,說白點就是天平、翹翹板概念,我畫了個簡圖,先看下圖再說明:





上圖有竿重、輪重,這二個重量是固定的,數字代表著距離,綠色代表額外給的配重,假設捲線器離尾塞的距離當作1,釣竿重心距離捲線器距離為2,我們的手都是握在輪子上。



上面第一個圖說的是未配重的情況下,以力矩的概念,我們釣竿的重量對於手所施加的力量=竿重x距離,又因為有握在捲線器上直接承受捲線器的重量,所以實際上我們手所要施的力量=2倍竿重+捲線器重量,又整體釣組的重量=釣竿重+捲線器重。



第二個圖,我們在把手施加一個1/2竿重的配重,這時候實際上作用情形就會是原先釣竿重心距離手持位置的距離短了,這也就是我們會覺得重量變輕、配重變好的感覺,整個作用力加加減減下來,手實際施力=1.5倍竿重+捲線器重+配重,整體釣組重=竿重+捲線器重+配重=1.5倍竿重+捲線器重。 一時之間感覺起來釣竿重心距離人變近了,我們都會錯覺說手感變好了,但是實際上整體重量變重,長時間操作下來手也是吃不消! 



配重尾塞重量要多重,決定在三個要素,釣竿多重、原先距離手握處多遠、使用者能接受的手感。 如果釣竿原先18 0克 ,配重尾塞15 0克 ,整體加起來要33 0克 ,拿一整天也是不得了! 就像當兵的時候一支 3公斤 的槍,持槍30分鐘, 3公斤 都快變3 0公斤 了!! 配重最常使用在路亞竿,因為需要長時間、高頻率的拋餌、晃餌,釣竿重心位置距離人的遠近影響晃餌難易度、體力的消耗很明顯,再看磯釣竿、前打竿、手竿,原廠幾乎沒有看到搭配配重尾塞在賣吧? 目前我個人是沒看到! 排除路亞竿不說,如果設計優良,配重尾塞是不太需要的額外增加物,很現實的,如果一支標榜配重超級好的竿子,結果一看32 0克 ,請問,買不買?拿一整天有辦法承受嗎? 



以我個人認為,如果一支竿子配重很差,最初我就不會去買! 買了之後,就代表當初看竿子的時候那個持重感是可以接受的,為了一時間欺騙自己手感變好而去增加重量,作釣一整下來也是很吃不消,不如換個方式常常用那支竿子,習慣它的重量,或是每天在家都做30個伏地挺身增加自己的肌力。



留言

  1. <p>很科學的一篇文章唷~利用力學的原理來解釋配重~讚~</p>
    <p>我自己的看法~~</p>
    <p>負擔的來源有二~一個是力矩(彎矩)~另一個是重量(竿重與輪重)</p>
    <p>力矩的來源是整體(竿+輪)重心位置與支點(手腕)間<strong>力臂的大小</strong>~</p>
    <p>當(竿+輪)重量固定時~力臂越大~手腕所承受的力矩也越大~</p>
    <p>一般而言~持竿者~多是將手握於捲線器座的位置~也就是說輪重本身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力矩~</p>
    <p>關鍵多是在於釣竿本身的重心~重心越往竿先方向靠近~則手腕的負擔越大~反之則越小~</p>
    <p>我自己的想法~釣竿越長~重心宜越靠近輪座~因釣餌本身自重與力臂所產生的力矩已足夠~不會有晃餌空洞之感~</p>
    <p>釣竿較短時則相反~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跟您一起討論~</p>
    [版主回覆11/02/2010 10:09:04]^^&nbsp;&nbsp; 是ㄚ~~~ 就是這個意思!!&nbsp;&nbsp; 要去改變力臂遠近又要兼顧自重真的很兩難...&nbsp; 路亞竿因為短,所以配重都沒有加太多就能達到效果,長的竿子要改變力臂變成可能最造成整體重量是原先的接近2倍,會造成手酸主因是力矩,很明顯!!&nbsp;&nbsp;&nbsp; 再來就是自重!!&nbsp;&nbsp; 我們買竿看目錄以及現場拿的時候不是都會針對自重斤斤計較,買了之後如果又要增加重量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nbsp; 長竿過度的減小力矩也會造成操控上的空洞。&nbsp;&nbsp;&nbsp;&nbsp; 短竿本身的自重就較長竿輕,力矩就小些,操控上已經很足夠。

    回覆刪除
  2. 說的好解說精闢理論都有好文章
    [版主回覆11/03/2010 08:37:39]過獎了啦!!&nbsp;&nbsp;&nbsp; 就分享一下個人淺薄的看法而已啦!!&nbsp;&nbsp; 我也有試著po二篇在打漁人論壇裡..&nbsp;&nbsp; 沒被發現罷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有關於免責書的設置

釣前打,出線不順、無法拉輪子出線,不需太過苛求

富士導環選購分享